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12月8日,作为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系列活动,2021南京轨道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投资推介会如期而至,全面展现南京轨道交通的产业生态和投资环境。
轨道交通,载着城市向外扩张,更是智能制造领域的“黄金赛道”。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进入技术集中爆发交融的“窗口期”。从线路建设到车辆制造,从设计研发到供应运维,百年历史积淀,南京已基本形成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截至2020年,南京集聚134家轨道交通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超800亿元,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区域协同,轨道开路。多重战略机遇交汇叠加之下,“轨道上的南京”向高向新,风口之上加速奔跑。
产业“扩容”,不止一个中车浦镇
11月26日,宁句城际首次开放“试乘”,中车浦镇公司设计制造的市域B型列车一路飞驰,最高运行时速达120公里;
11月3日,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通车,这条全国首个全自动运行跨座式单轨线路,车站乘客信息系统由江宁开发区企业鸣啸科技研发设计;
9月19日,全国首条线网型智慧地铁哈尔滨2号线开通运营,智慧化建设的牵头单位,是南京轨道交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产业的新一轮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南京智造”从紫金山下出发,驶向大江南北。
这份底气,起源于厚重的历史积淀。诞生于1908年的中车浦镇,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63亿元,位列南京百强企业前30位。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铁路客车、跨座式单轨、APM、悬挂式空铁列车……“百年老店”依托强大的车辆装备集成能力,牵引着南京整个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
这股后劲,来自于精准的顶层设计。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全国五大高铁装备制造基地,南京放大“先天优势”,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全市八大重点产业链的主攻方向,由点集群、由群组链,构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恩瑞特的城轨信号控制系统、南高齿的动车组齿轮箱、康尼机电的城轨车辆门……南京是国内少数拥有轨道交通较高组网和运营能力的城市。
这种势头,得益于强大的创新实力。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冲刺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地铁集团牵头的智慧轨道交通联合创新实验室,集聚了国内多家龙头企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南京74家轨道交通企业拥有各类专家2600余人,62家企业拥有各类专利技术6000余项。
南京的产业能级,让上下游企业纷涌而至。6年前,总部位于上海的鸣啸科技将研发中心迁来南京,负责人杨华为南京“代言”——选择这里,就是因为被南京市场规模、产业集群、营商环境和人才储备等综合投资条件的吸引。
布局“提优”,“一主三副”齐头并进
在江北新区,中车浦镇的总装车间内忙碌异常,一辆辆轨交列车在这里完成组装,顺利下线。外界看不到的是,为了这辆车,分布在南京各板块的100多家企业,正为中车浦镇编织起完整的“配套矩阵”,企业的本地采购金额约占总额的48%。
以江北新区为主体,以江宁区、栖霞区、浦口区等板块为支撑, 南京轨道交通产业“一主三副”的发展格局豁然开朗——在江宁开发区,国电南瑞轨道交通技术分公司的研发人员屏气凝神,新一代电气控制系统又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在南京经开区,熊猫信息又接到了“无感支付”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新订单;在浦口经开区,金浦利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机器轰鸣,一个个核心零部件在这里精雕细琢,打磨成型。中车浦镇的辐射半径,甚至已经跨越省界,滁河对岸的滁州汊河,30多家零配件供应商也在为企业加班加点。
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高地,南京拒绝一哄而上。去年,南京出台《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聚焦八大产业链,深入推进“链长制”。轨道交通产业链专班由南京市发改委牵头,结合各板块实际,明确细分领域和主攻方向,互为支撑,协同共进。江北新区围绕整车制造、零配件等,着力打造国际化智能交通产业基地;江宁开发区聚焦通信、信号、供电、消防,打造先进轨道交通系统研发基地;南京经开区依托轨道门、自动售检票系统方面的特色企业,进一步释放比较优势;浦口经开区积极发展工程建设、城轨及动车组制造产业,努力打造高端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溧水区也领到了“作业”,以关键零部件为主,大力培育轨道交通配套企业。
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产业方向更加精准。从南京轨道交通产业的“思维导图”里不难发现,无论是研发创新、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供应运维等产业链一级板块,还是规划设计、工程总包、运营管理等产业链二级环节,抑或是车身配置、牵引制动、转向行走、电力电气等产业链三、四级细分领域,南京持续精耕细作,铸锻轨交产业链关键节点,推动各板块产业方向高效衔接,以集成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驰骋“蓝海”,为国家战略扛起担当
10月15日,第二届江苏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大赛落幕,南京高端交通装备新技术研究院演示的“高速列车可变轨距转向架关键零部件研发项目”,荣膺三等奖。落户浦口经开区3年多来,研究院依托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在轻质高强材料、 储节能、电驱动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成果落地转化。
轨道交通产业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强大推力。“十四五”规划中,无论是加快交通强国建设,还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轨道交通产业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带动都市圈产业协同,南京当有更大的作为。
一个梦想已经启航。根据南京轨道交通产业链双循环发展报告,“十四五”时期,南京将全力建设江苏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城际、城轨、城郊”轨道交通产业链国家战略支点,全国轨道交通产业链前三强城市。具体的目标为,到2025年,轨道交通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培育营业收入百亿元级企业3家、十亿元级企业20家,力争培育1家500亿元级企业。
抢占战略制高点,南京快速“入局”。今年,南京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轨道交通专项支持政策——《关于支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提出支持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有资质的总包企业带领企业组团参与项目投标;支持企业联合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引导设立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定期举办银企对接等活动。
拥抱发展“风口”,驶向产业“蓝海”。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军激情展望:“南京将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更好服务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推动南京轨道交通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
交汇点记者 盛文虎
编辑: 周敏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