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1 日 20 时的大连,气温只有 2 摄氏度左右,此时大多数人正在享受美好的周末时光,而沙茜、吴可、梁成三人顶着阵阵寒风,陪同专家组进行大连地铁安全评估的区间踏勘,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顺着地铁轨道查看着各个细节,聆听专家组的意见并及时做好记录。
因为现场工作需要,这样的场景,对于交科院城市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创新团队的成员来说,已经屡见不鲜,“白加黑”“连轴转”便是他们工作状态的生动写照。正是基于这股闯劲、韧劲、干劲、创新劲,这支由 16 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于 2019 年入选交科院首批智库类团队,在此基础上,凝聚全中心力量,2021 年入选为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地铁安全评估区间踏勘
凝心聚力,打造“硬核”团队“我们这支团队已经连续 3 次考核优秀。”城市中心专业技术负责人冯旭杰自豪地介绍,“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 34 岁,是一支青年专家为主的智库型研究团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我们团队以青年人为主,大多是‘90 后’,都是轨道交通科班出身,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出于对这一行业的热爱聚集在一起。年轻人的开放、创新、热情、包容等特质在我们团队中都有很显著的体现,而这也得益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使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行业新技术、新成果和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跳出定势思维、大胆探索尝试。”同样身为“90 后”的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研究室副主任李松峰深有感触。
李松峰表示,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 20 多个专业门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团队每一位成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已经成为团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李松峰回忆,团队在配合交通运输部研究起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技术规范》时,需要在系统功能核验和测试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但这部分工作涉及车辆、供电、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关键设备系统,不仅有单个系统功能的核验,还有多个系统间联动功能的测试,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因此,提出适用于行业的普遍性方法也很困难。团队成员敢啃“硬骨头”、敢挑“硬担子”、敢攻“硬任务”,迎难而上、加班加点,收集学习国内外各专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与行业相关单位专家共同完成了 34项测试项目的设计和论证。
“都说‘90 后’不能吃苦,但跟我们这群‘90 后’共事后才发现,这是偏见。”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研究室主任刘书浩笑言。过去三年,团队在开展行业咨询工作中,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在咨询项目执行过程中,团队好几位同事都经历过驻守当地的情况,最长的一次达到一个月之久。”刘书浩回忆说,“为了降低对项目执行的影响,团队成员多次牺牲周末时间,采取‘直接转战’等办法,来保障工作的有效衔接和项目的顺利进行。”
如何使团队动力“保鲜”,实现可持续成长?轨道交通运营创新团队有独门“秘方”,在团队发展过程中,他们坚持以老带新、以老促新,按照专业目录和技术方向,建立了梯度式的团队发展模式,保障人员队伍的有效衔接和可持续发展。李松峰介绍说:“我们团队还保持着月度技术交流的传统,每个月选定不同主题,由团队成员或者邀请外单位专家就行业热点问题、最新技术动态等进行汇报、交流和研讨,这种交流使团队成员始终保持对行业的持续聚集和不断探索。大家在会上激情昂扬、热烈交流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也深深感受到团队同事对轨道交通行业的那份热爱。”
在开放、严谨、高效的工作氛围下,团队成员凝心聚力快速成长着,他们的战斗力、凝聚力、执行力不断提升,“硬核”团队底蕴越来越浓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身兼多项科研任务,扮演多个角色;在项目执行、个人发展、团队提升等方面,他们都能做到齐头并进。他们辛勤耕耘,挥洒汗水,以青春之椽笔,书盛世之华章。
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研究室主任刘书浩
城市中心专业技术负责人冯旭杰
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研究室副主任李松峰
开拓创新,收获硕果累累“团队立足研究领域,深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承担了多项国家、行业重大研究课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已获得各类科技奖项 10余项,专利软著 12 项,出版、发表、起草了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著近 20 部,论文 50 多篇,行业咨询建议 20 多项。”刘书浩列举了团队所获得的成绩。
在决策研究方面,团队通过与行业专家开展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围绕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设施设备、应急管理、险性事件、安全评估及服务评价等,支撑交通运输部发布了系列制度文件,构成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制度体系。
在技术保障方面,团队围绕基础标准、安全应急、运输组织与服务、工务工程、运营设备、绿色节能、信息化、从业人员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核心要素,建立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标准体系,目前已组织起草发布标准规范28 项,为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能力建设方面,团队依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行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交科院交通强国具体任务为目标指引,开展了运营安全风险数据库、运营服务质量数据库、运营指标数据库、标准规范数据库、票价成本数据库、法规制度数据库、运营险性事件数据库、运营安全评估数据库等建设工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运营企业及其他单位开展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业务咨询方面,团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拓展。团队始终秉承“为交通运输部服务、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服务”的理念,目前已给全国22 个省份、30 多个城市提供咨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初期运营前、正式运营前、运营期间等运营安全评估,以及运营服务质量评价、运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运营安全监管咨询、双预防体系建设等,并获得了广泛认可。
“根”扎得越深,“叶”才能更茂;“地”踩得越实,“天”才会更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创新团队以坚持不懈的韧劲、开拓创新的闯劲和真抓实干的冲劲,在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道路上一路奔赴,精耕细作,锐意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团队成员开会研讨项目
攻坚克难,为行业“蓄力赋能”“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影响力,更加突出我院在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咨询工作中的优势,在院申报工程咨询甲级资质专业范围扩项过程中,团队对 2020 年以来的咨询业绩进行了筛选,先后 4 次向科研处提供了近 50 份材料,协助科研处实现了我院工程咨询甲级资质扩项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刘书浩介绍。
2022 年,在交科院城市中心主任杨新征的带领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创新团队编写了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咨政建言《需高度重视地铁保护区安全》。“我们是 7 月底接到的任务,从选题到成稿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正好还赶上 2022 年度科技奖励申报的冲刺阶段。”冯旭杰回忆道。越是任务艰巨越要迎难而上,研究小组凭借着扎实的基础积累,于 8 月 10 日就提交了初稿。之后,杨新征带着研究小组反复修改初稿,召开专家咨询会,经过严格把关、字斟句酌才形成了最终的成稿。
砥砺奋进闯新路,阔步前行谱新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创新团队基于“做好‘两服务’,争创‘双一流’”的价值定位,努力为交通运输部、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做好服务,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服务机构和国际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交流平台。
刘书浩表示,未来,团队还将在“软”“硬”两个方面攻坚克难,为行业持续“蓄力赋能”。软实力方面主要聚焦团队人才建设,不断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走出去”,多做实地调研,多写好文章、多提好建议、多出好成果,支持更多团队成员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知名专家。硬实力方面主要聚焦条件建设,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行业重点实验室和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围绕运营安全、运营服务、应急管理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不断丰富完善行业数据库,研发先进的专业技术平台,开发专项咨询工具和系统,利用好既有平台优势和已有行业资源,扩大团队影响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创造核心价值,努力将团队打造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品牌。
地铁安全评估
文/楚峰 祁娟
图/孔德奎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创新团队
来源:《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2023年 第2期